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与工程人才培养深度融合,6月30日,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联合光电与智能研究院、无人系统技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赴延安开展红色实践教育活动。此次活动由学院团委书记董夏带队,引导学生们在革命圣地感悟延安精神,在实践锤炼中强化使命担当。
追寻革命足迹,感悟精神伟力
活动首日,延安大学泽东干部培训中心副院长王娜教授向实践队表示欢迎并向参训学院授予了班旗。她强调:“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工程师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养分,希望同学们在实践中读懂历史,在传承中砥砺前行。”

宝塔山承载着丰富的革命历史内涵,同学们徒步攀登宝塔山,追寻革命初心,亲身感受革命圣地的精神力量,在实地感悟中深入理解革命历史,强化对延安精神的感悟,在思想层面筑牢信仰根基,明确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主题思政课带领师生穿越时空,透过一幅幅历史图片、一件件革命文物,回顾了党中央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的辉煌历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革命历史场景深度结合,使同学们在观学中锤炼理论思维,以历史照鉴现实,深刻理解延安精神的历史渊源与时代价值。


随后,实践队来到了王家坪革命旧址,坐在旧址的礼堂中,同学们聆听着讲解员讲述这里召开的一次次革命时期的重要会议。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同学们参观旧址内的革命文物与历史场景,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简朴的生活环境与坚定的革命意志。同学们在简朴的窑洞、办公场所中,近距离触摸历史,参观旧址内的革命文物与历史场景,深入了解党中央在延安时期的工作与生活。

首日结束,同学们在延安大学会议室里集体学唱了《保卫黄河》。通过短片,同学们了解了歌曲的创作背景,在那个烽火硝烟的抗日战争时期,通过“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递进歌词,将个人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结,同学们也在激昂的歌声中唤醒了民族自豪感与历史使命感。
次日,同学们走进凤凰山麓革命旧址开展“落脚延安”现场教学。作为党中央初到延安的驻地,这里保存着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旧居及中央机关办公场所,土窑洞、煤油灯、简陋的桌椅……一件件实物无声诉说着党中央落脚延安时的艰辛与开拓。讲解员讲述了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后,在凤凰山麓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指挥抗日战争的历史细节。同学们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萌芽过程。

抗大纪念馆作为抗日战争时期培养军政干部的革命熔炉,以丰富的史料展现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精神与“边学习、边战斗、边生产”的办学实践。同学们通过讲解了解到抗大如何在物资匮乏、环境险恶的条件下,为革命培养数万名干部的历史,深刻理解抗大精神中“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的时代价值。

次日中午,同学们走进金延安观看红色实景剧《延安保育院》,在沉浸式演出中感受革命年代的人间大爱。该剧以真实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延安保育院收养革命烈士和八路军将士子女的感人事迹。舞台上,演员们生动的演绎,配合震撼的声光效果,将观众带回战火纷飞的年代。同学们深刻的体会到延安精神不仅是战场上的英勇,还有这种默默无闻的守护,还有革命队伍中超越血缘的人间温情,感悟到每一个革命后代的成长都凝结着无数人的牺牲。
最后一站,同学们来到了杨家岭革命旧址。作为延安时期中共中央驻地,杨家岭革命旧址保存着中央大礼堂、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旧居等历史遗迹,每一处场景都镌刻着革命年代的精神印记。同学们在参观完旧址后,聆听了《白求恩:高尚人格的典范》《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两场专题党课,重温了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张思德同志“为人民服务”的奉献事迹。同时,结合旧址内的历史实物与文献,深刻感悟到了革命先辈的崇高信仰与价值追求。

此次延安红色实践教育活动,不仅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更是一次将“延安精神”转化为“强国行动”的动员令,激励着同学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以科技之力书写新时代的奋斗答卷,学院也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持续深化“思政+工程”育人模式,推动红色教育与专业实践常态化结合,为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工程人才搭建更广阔的实践平台。